close

  中新網1月21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21日刊載編譯文章《國際貨幣擂臺 美元還是老大》,文章指,近年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角色一直在弱化,但從相關數據看,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還沒全面下滑。美元作為首屈一指的國際貨幣,在當下以及相當一段時間還找不到好的替代品。
  文章摘編如下:
  1976年以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角色一直在緩慢式微。以美元作為外匯準備、金融交易、貿易支付的單位,或貨幣市場的工具,普遍性已經不如1945年到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鼎盛狀況。但多數人還是會對近期的數據吃驚不已。
  有很多理由可以解釋這個下滑的趨勢。越戰以來,美國預算赤字、貨幣創造與經常帳逆差大半時候居高不下。其結果是,美元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或以購買力衡量的價值流失,也不足為奇。與此同時,美國占全球產出的比率也下滑。不僅如此,最近美國國會部分議員願意採取可能導致財政部無法履行法定債務的策略,已經削弱全球對美元特有地位的信心。
  此外,一些新興市場貨幣正首度加入國際貨幣俱樂部。的確,一些分析師宣稱,中國人民幣可能在十年後成為足與美元匹敵的國際貨幣。
  但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還沒全面下滑。有趣的是,大家關心此話題的時機,和美元占國際交易的比率真正下滑的時間並不一致。
  依據各國央行使用準備貨幣與作為外匯市場工具的準則,美元地位最快速下滑的時間在1978到1991年,以及2001至2010年。處於兩者之間、也就是1992到2000年,美元地位明顯上揚,即使美元下滑論在1995年前後一度甚囂塵上。1992年,各國央行外匯存底持有美元的比率估計為46%,但到2000年升高至近70%。
  此後,長期下滑的趨勢重演。根據一項估算,美元在各國央行外匯存底的比率從2001年約70%,降到2010年的不到60%。這十年間,美元在外匯市場的地位也下滑:美元占外匯交易其中一方的比率在2001年為90%,到2010年降至85%。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的統計結果令人意外:美元長期下滑的趨勢再次停頓。依據IMF,美元占外匯存底的比率在2010年下滑後便一直持平,2013年甚至微微上升。而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的三年報告,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交易的比率,從2010年的85%上升到2013年的87%。
  在美國財政政策失靈的情況下,美元的韌性令人驚訝。或許我們不該再覺得意外,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投資人的反應是擁抱美國、而非逃離美國。他們顯然還是認定美國公債是最安全的避風港,美元則是首屈一指的國際貨幣,尤其在他們找不到好替代品時。
  特別是,歐元存在顯而易見的問題。確實,在最近幾份統計顯示,歐元占外匯存底與外匯交易的比率降低了好幾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IMF的報告顯示,受到熱烈吹捧的人民幣尚未成為全球央行外匯存底最常使用的七種貨幣之一。BIS的報告也顯示,儘管人民幣躋身外匯市場前十大貨幣,但僅占所有交易的2.2%,落後墨西哥披索的2.5%。人民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解釋近期美元地位趨於穩定,就不得不提過去三年的狀況。與美元地位在1992至2000年反轉十分相似:美國預算赤字大幅改善,從1980年代破紀錄的赤字,到1990年末期破紀錄的盈餘;今日的聯邦赤字,則不到2010年水平的一半。
  也許對美國財政的這項觀察只是巧合。畢竟,過度解讀這兩項歷史資料顯得愚蠢。但更愚蠢的是,只因為美國政治人物過去40年來沒把美元的崇高地位拖垮,就相信他們在未來數十年不會搞砸它。
  美元是最佳準備貨幣的地位並非永遠不變的自然法則。英鎊在19世紀曾叱吒風雲,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被美元取代。美元終有臣服於對手貨幣的一天,只是那一天還沒到來。 (文/Jeffrey Frankel 譯/餘曉惠)  (原標題:台媒:國際貨幣擂臺 美元還是老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s27fscsk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