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提出設立後歷時近5個月,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外界認為這個倍受關註的機構已正式啟動運轉。
  事實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這三個由習近平總書記掛帥、正副負責人不少於3名在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頂級配置”機構,一直以來都受到外界廣泛關註。據可靠消息,負責三大“頂配”機構日常工作的辦公室已經組建,人員基本就緒,已經開始開展工作。受訪專家認為,三大機構某種程度上打破了現有的條
  塊分割格局,在一些重大戰略和重大政策中實現黨政高度融合,避免權力過度分散,是對國家治理方式的一
  種新探索。
  新成立的三大機構雖橫跨黨政軍,實際上這三個機構並沒有改變國家權力結構,只是改變了國家一些重大戰略、重大政策制定的運行機制,黨政高度融合,避免權力過度分散。這是在新的條件下探索一種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路徑。
  ———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
  “頂配”讓改革“沒有任何阻力”
  在三大機構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是迄今為止所披露的信息最多的,也是最先召開小組會議的。根據官方媒體的公開報道,1月22日和2月28日,深改組已開過兩次會,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深改組組長主持了兩次會議。
  在第一次會議上,外界從媒體播出的會議畫面中得以一窺這個小組的人員基本構架。深改組在三大機構中也屬於“頂配”,共有4位政治局常委。會議畫面中出現了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央軍委、政法部門等相關負責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既然要全面深化改革,就應該有專門的機構來推動改革,像上世紀80年代的體改委,但現在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應該有一個更高的統籌協調權威機構。“規格太低,調不動,現在這(規)格,比當年強多了,我認為沒有任何阻力。”許耀桐表示。
  6個專項小組對應改革思路
  深改組的第一次會議設立了6個專項小組,分別是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民主法制領域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專項小組。
  許耀桐分析說,6個專項小組的設立基本是對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六位一體改革思路,但根據工作側重點和改革遇到的阻力進行了些許調整,例如將經濟與生態合併,因反腐比較突出將紀檢單列。
  官方沒有正式地公開宣佈深改組除正副組長之外的人事任命,《北京青年報》在今年兩會期間報道稱,深改組的辦公室設在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瀘寧任深改組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許耀桐分析說,這樣的設置符合過去的習慣,從黨的角度,政策研究室是智囊,能夠起到謀劃、協調、指揮作用。
  制定頂層安全戰略應是主要職責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與深改組都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來要成立的機構,但直到4月15日,國安委才召開了首次會議,從提出設立到啟動運轉,歷時5個月。
  三大機構至今披露出來的信息並不算多,而在三者之中,國安委更是略帶神秘色彩。與深改組不同,國安委的第一次會議只播報了文字新聞,沒有會議的畫面圖像,這使得外界要像此前從深改組的會議畫面上直接看到其人員基本架構不再可行。
  中國當代著名軍事專家徐光裕少將評論說,國安委研究的都是涉及國家層面的重大安全決策,因此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機密性。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國安委的首次會議和習近平在會議上的講話來看,國家頂層安全戰略制定應該是國安委最主要的職責之一。
  不僅具有決策職能,也有指揮職能
  4月15日的會議上確立的國安委五項原則,“集中統一、科學謀劃、統分結合、協調行動、精幹高效”,李偉分析認為國安委不僅具有決策職能,也有指揮職能。“以往的國家安全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部門分割,國安委則打破了這種條塊分割、資源重合浪費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整合國家資源,來應對國家安全問題。”
  在國安委的首次會議上,同時出席的還有國安委常務委員、委員和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李偉認為,根據國安委的金字塔結構,常委可能包含了黨、政、人大、政法等部門國家層面的負責人,而委員的來源也與此對應,但級別要低一些。至於每次會議列席哪些部門的人員,很可能視安全問題的具體情況而定。
  “棱鏡門”事件或是促成因素之一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是在今年2月27日宣告成立的,當天即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會議。網信組的成立沒有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一般認為去年國外的“棱鏡門”事件和國內的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可能是其促因之一。在去年轟轟烈烈的打擊網絡謠言行動中,包括秦火火在內的一批網絡大V因製造傳播網絡謠言被追責。
  而其直接動因,據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說,是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的一項得到高層重視的建議,汪本人深度參與了這項建議。
  汪玉凱介紹說,作為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的參謀咨詢機構,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曾於2009年和2011年兩次立項研究國家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問題,兩次課題的負責人都是汪玉凱。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最終報送中央的政策建議稿。
  建議稿上報後引起了中央的重視。“習近平主席原來在福建時主導過‘數字福建’建設,信息化他有比較深的瞭解和參與,對這塊比較熟悉。”汪玉凱透露說,隨後不久爆發了“棱鏡門”事件,習近平對專家委建議稿作了長篇批示。
  成立“超級機構” 解決協調難題
  汪玉凱告訴記者,他們向中央提出了當時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例如原國信辦歸併到工信部,導致管理機構缺乏權威難以統攬全局,同時還存在協調機制不力、部門各自為政、條塊矛盾突出等問題。當時他在課題建議稿中提的兩條核心建議就包括由最高領導人擔任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總理當副組長以及由中央設立信息化辦公室。
  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成立的第三個跨黨政軍的“超級機構”,“出任組長的是黨的總書記,這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由國務院領導擔任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難以協調黨中央、軍委、人大等的一些弊端,大大提高了該小組總攬全局的整體規劃能力和高層協調能力”。
  在汪玉凱看來,網信組的設立,雖然有引導網絡輿論等方面的考量在內,但核心仍在於要加快中國建設網絡強國的歷史進程,提高中國全局信息化的水平。
  與深改組公開人事任命的方式極為類似,4月11日,來自中國科學院網站的消息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魯煒到中科院調研。 據《法治周末》  (原標題:專家解碼三大“頂配”機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s27fscsk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